首页 > 邪教研究 > 正文

帮助邪教受害者摆脱精神控制常用心理学方法(下)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作者:丹琳
时间:2021年04月07日 15:46

帮助邪教受害者摆脱精神控制常用心理学方法(上)

帮助邪教受害者摆脱精神控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矫治工作,因而也就涉及许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笔者在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中国反邪教网平台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地域文化特征剖析法

“法轮功”痴迷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追求“圆满成神”“天国世界”“趋利避害”等,这些都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个性的东西,不仅是个体的个性,还有小群体的个性,即地域文化特征。对于特定区域的人群来讲,抓住这个特征并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对促进他们的思想转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前两年,笔者在南方曾接触过一名“法轮功”痴迷人员,思想十分痴迷与顽固。经过了解,发现她所在地方的“法轮功”痴迷者都像花岗岩一样极不开化,转化起来难度尤其大。我们对她的个案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的焦点落在了地域文化上。她的家乡在古代是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相对比较落后,法制观念尤其淡薄,民风不够纯朴,且男女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的风气比较普遍,所以当我们谈到李洪志所说的那句话:“乱伦,整个社会的乱伦,在中国你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姑娘、纯女孩了。”这句令大家感到气愤和怒不可遏的胡言乱语,在她看来却说得很对。她说她跟她老公就是未婚先育,至今也没领结婚证,后来她的老公背叛了她;她说她的女儿也是这样。我马上反驳道:“这种现象你们那里可能比较多,但未必其他地方是这样。中国的大多数姑娘都是守身如玉、坚守贞操的,也都是遵守婚姻法的,社会风气很好,那种不良的现象只是极少数。李洪志却将个别现象夸大成社会的普遍现象,显然是带有攻击社会、抹黑中国的企图……

从地域文化作为突破口,经过层层剖析和批驳,最终使她否定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思想得到了彻底的转变。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比如,有人在沙漠中发现了一滴水,乐观者说:“太好了,还有一滴水,我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可能顺着这滴水,会发现小河、溪流,走出生命的困境。而悲观者则说:“就一滴水啊,看来我是死定了。”从而放弃寻找水源的希望,陷入绝境。再比如,社会上出现了灾难,邪教痴迷人员就认为是“世界末日”“人类大劫难”,赶快寻找避难所;邪教组织也乘机煽风点火,发展成员;而那些有责任感和积极的人则会认为,灾难从古到今,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人类有了灾难,不是逃避,不是悲观,而应挺身而出战胜灾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幸福。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通过逻辑分析,指出学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他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代替。理性选择的作用,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赖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一般说来,服务对象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志愿者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信念辩解。因此,志愿者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变得理屈词穷了,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他们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志愿者应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中也感到自己的想法毫无道理、可笑且不可取,比较容易使其心服口服。找出邪教教义的矛盾点,揭露其荒唐之处,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曾有一名“法轮功”人员,她受邪教网站反动反华宣传的影响,美化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她说:“日本不是来打中国的,他们是因为喜欢中国的文化才来到中国的。”我反过来问她:“既然他们喜欢中国的文化,那为什么要搞南京大屠杀?搞旅顺屠城?杀了那么多的中国老百姓,残害了那么多的中国妇女?难道这就是喜欢中国文化吗?”她无话可说,接着又给她举出许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道歉说:“是我错了,日本就是来侵略中国的。”我说:“你固然是错了,但是这个错误的信息是谁提供给你的?你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是从大纪元吧?是大纪元故意歪曲和篡改历史,误导你走上与中华民族为敌的道路,这样的网站还能相信吗?”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使她终于认清了“法轮功”网站都是西方反华势力的传声筒,目的是为了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唱衰中国。

反邪教志愿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理智的头脑,根据对方的回答一环扣一环,紧紧抓住其回答中的非理性内容,通过不断重复的辩论,使对方动摇原有观念。 

但是,反邪教志愿者不能满足于此。因为我们的角色不仅是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导者。这就是说,通过辩论,不仅要使对方认识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破解“选择性接触”法

选择性接触理论源于传播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研究表明,“选择性接触”中作为选择依据的,除了兴趣或爱好等个人因素以外,受众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法轮功”痴迷者之所以会出现“选择性接触”现象,是因为他们受“法轮功”组织价值、组织规范的影响,限制了自己的知识、眼界、思路,只对“法轮功”的语言、行为规范作出反应。

比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和服务对象所谈的内容不符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我们谈到“法轮功”对社会的危害,或者出现拒医拒药而亡的例子,他们的态度就很排斥,因为这与他们已有的组织价值、组织规范是相悖的;而如果我们要是谈起《转法轮》,谈起修炼,说他们是做好人的,说“真善忍”好,他们马上就觉得有共同语言,就表现得很愿意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指出他们所存在的这种选择性接触信息的片面性,引导他们兼听则明,面对那些与“法轮功”价值取向不同的意见,也要接受和反思;不能只愿意听人说自己好,只愿意听虚假的话,而不愿意面对自己、组织和教主的错误与荒唐,这样才是理智的做法,才能够明辨是非,识别正邪,认清邪教本质,与邪教决裂,走上光明大道!

认知行为疗法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和心理学家,他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后来,社会认知学派认为,人类的思想、感觉、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社会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邪教中顽固痴迷人员,还是一般邪教信徒甚至是初涉邪教的人员,他们加入邪教组织、参与邪教违法活动,都是因为出现了错误的认知行为,这些错误的认知行为包括邪教痴迷人员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违法活动,如邪教痴迷人员因受邪教歪理邪说影响而产生的不正确的意识和潜意识、混乱的思维、不切合实际的意念、幻想及荒谬的推论等,这些都能以通过揭露邪教的歪理邪说、重新学习正确的有益的知识,建构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得到改变。

破解“从众心理”法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充分利用并强化人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特点,拉拢心怀各种功利目的的人进入“法轮功”团体。这种强化“从众心理”产生的拉拢效应,使“法轮功”邪教组织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成势,其毒害也如瘟疫般蔓延。让中毒的痴迷者至今不能理性认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比如,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李洪志如何运用信众的从众心理,从而发展和控制成员,最典型的如所谓的“法轮大法研究会”的骨干成员,个别人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有高学历者,这样一来,那些普通的练习者就会觉得:要说咱们啥也不懂,人家那么有文化,那么高的地位,难道人家也傻吗?人家那么聪明的人都相信,咱们能不相信吗?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普通痴迷者都存在着这样的从众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跟他们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高学历人员都心理健康,不是都性格健全,不是“三观”都正确,也不是具备所有的知识,他们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和局限性……再举一些例子佐以说明,基本上就能打破他们的这种从众心理。

“自恋心理”剖析法

自恋癖也称自恋症、影恋或纳喀索斯症。纳喀索斯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他拒绝爱情,却对自己水中影子,爱得发疯,直到溺水而死,变成水仙花。纳喀索斯症后来也就成了自恋症的专用名称。而“法轮功”痴迷者这一群体如同纳喀索斯,他们长期沉迷于李洪志给他们营造的所谓精神家园中,排斥外界,通过幻想、自夸来虚构一个强大的自我,以求获得安全感、纾解自身的生存焦虑,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恋人格。

比如,李洪志所说的“你们是走在神路上的人”“一上来就把你们推到了很高的层次上”“你们是未来的佛道神”“你们是当今世界的风流人物”“你们是世界舞台上的名人”等等说辞,特别符合这些人的自恋心理,膨胀了这些人的虚荣心。只有对此进行详细的剖析,才有可能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把思维拉回到现实中来,促使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法轮功”“全能神”邪教教主就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恋心理,喜欢拔高自己,喜欢让人崇拜,喜欢以我为中心,这些都是自恋心理的体现,教主的自我神化和教主崇拜的形成是典型的自恋心理的体现。

沙盘游戏法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技术,它能更易深入来访者的无意识,更能够洞察来访者的心理轨迹,释放内在情绪,使来访者的深层次人格得以表现。通过分析师引导来访者了解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咨询与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分析师本身的压力得以释放。

当然,使用沙盘游戏治疗也需要一些技巧。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效果,首先不要强迫来访者做沙盘游戏,而且最好是在建立咨询关系后才开始进行沙盘游戏,这样能给来到咨询室的工作对象安全感,把她的内心世界呈现给你,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其他技术不适用,我们也可以直接从沙盘治疗开始,但是,这个时候分析师个人的能量一定要充沛,要能很好地守护住沙盘,守护住沙盘室的氛围,让来访者感受到“自由、保护的空间”。其次,在整个沙盘过程中,尽量地减慢速度,使来访者能更用心去感受,这样可以增加后面工作时来访者对某个沙具的关注力度,提高关注的质量。还有,在来访者示意完成沙盘后,最好不要马上工作,先引着来访者静静地体会自己的作品,让意象更快地进入他的头脑引发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切记是感受而不是解释,不要让你的意识破坏了来访者与沙盘的“情感对话”。最后,沙盘游戏是需要一些象征学的知识的,这一点每个分析师都要尽可能地学习和涉猎,但在咨询室里,来访者做沙盘游戏的时候,你要把这些象征学的知识尽量地扔到窗外去。

此外,经常运用在实践工作中的还有“趋利避害”心理剖析、“积极心理学”(也叫利导思维法),以及催眠法等,这些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宜,灵活掌握,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成他们的思想转变。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心理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实践中,有待于我们的不断探索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责任编辑:力枫)
[打印] [关闭]

编者注:

1.本网编译类文章和视频,仅代表作者立场观点。

2.本网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如需二次加工,请与网站联系。

反邪教网站
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机关网站
京ICP备1705335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