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 正文

圣辉法师:佛道儒融于一个“和”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时间:2017年09月06日 12:18

  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最新一期凯风访谈。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当中,中华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华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本土文化,怎样理解外来文化,怎样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呢?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凯风访谈的老朋友,我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圣辉大和尚。希望他从佛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来谈谈他眼中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首先先请大和尚与我们凯风访谈的网友们打声招呼。

  圣辉法师:凯风访谈的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您再次作客凯风访谈。在您眼中我们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样子?

  圣辉法师:在我眼中的本土文化是源远流长,但不是讲上下五千年。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但在没文字之前就有“无字的书”(据说在民间传播着这种书),以及小时候父母亲所对我们进行教育的“神话故事”,因此五千年的文明还不能代表源远流长的文化,因为我们本土文化的源远流长应该从远古的伏羲一画开天、开创八卦算起,而伏羲作为我们的远古人文始祖至少是七千多年。中华本土文化的根应该从远古的伏羲八卦一画开天说起。从一画开天创八卦,到周文王再八卦重开六十四卦。从伏羲到文王到周公,到春秋老子、孔子,使易经得到完成实际相隔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成周易,所以讲本土文化到先秦止。先秦的诸子百家作为道家起源于周易,儒家孔子的文化也是源于周易,实际上本土文化的代表性、根,就在周易,后来演变、发展为道家文化,儒家文化。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两种文化,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不断地发展而形成的。道家是讲“道”,是根本,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法自然,一种自然主义文化,它是讲无为的。儒家是讲有为的,是讲礼、智、信、讲仁义道德,讲精忠报国,所以是一种有为的文化。从伏羲一画开天,主要是八卦的阴阳,阴阳发展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一个无为,一个有为,所以阴阳、有为、无为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两千多年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讲本土文化,实际上就是源于周易的道教文化跟儒家文化。

  时代是变化的,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希腊出了柏拉图,苏格拉底这些思想家。我们中国有两个,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还有就是印度的释迦牟尼。所以公元前六世纪起,希腊、中国、印度出了非常伟大的思想家。那个时候在现代,很多都成了强国,但他们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所以我们能讲源远流长,他们这个源就不长。美国才几百年,不可能有那么根深蒂固的文化,日本也没有,日本是中国传过去的,俄罗斯也没有。那时候只有中国、印度、希腊有,巴比伦也是文明古国,但他没有产生哲学,没有产生圣贤教化,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很了不起的,很伟大的!所以讲本土文化,第一个方面就在于他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第二个,道家的文化都是讲道法自然,讲跟自然的和谐;儒家的文化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智仁义信,讲人际的和谐,所以我们中国的源远流长文化核心在于和谐。中国的本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体现在和的内涵上面。所以道法自然、跟天和谐,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都是讲和,和就是有协调性,只有和才有包容,才能够接纳,才不会排外。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有七八千年,主要是讲和,阴阳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主持人:和字能包容。

  圣辉法师:外来文化可以拿我们佛教来讲。佛教在中国只有两千年历史,尽管释迦牟尼我们的教主、我们的佛祖,跟孔子、老子是同一时代,差距不是很大。老子是公元前570多年左右,孔子是公元前555年,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佛比孔子大15岁,老子比孔子要大20岁,相差就在20岁之间。实际上哲学是起源于东方,中国、印度,这个应该也是本土文化的骄傲,也是一种天长地久的、源远流长的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创立了佛教,但是传到中国来只有两千年,传到中国来跟和尚没有任何关系,传到中国不是和尚传过来的。

  东汉的时候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有一个神仙在朝堂上,大殿里上下飞舞,背有金光,很神奇、很神圣。皇帝一醒来就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第二天早朝问朝廷文武百官,朕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仙人在朝堂上上下飞舞,背有金光,不知是什么?当时太史当时就回答,西方有圣人,能够上下飞舞,有神通,陛下所问,可能就是佛。文化发展到今天,发展到现在,我们讲的要民主决策,要科学决策,过去也不知道民主叫什么,科学叫什么?那时候真是很简单,就是一个算卦,再一个解梦,就是以这个来决策的,就是这一句话,君臣之间一问一答,马上汉明帝派中郎将带18个博士生、就往西方寻佛。

  从公元64年(永平七年),就是汉明帝派人往西域寻佛,唐僧西天取经那是后来的事了,在现在新疆跟阿富汗交界的地方,碰上了西域的僧人,也就是印度的僧人迦摄摩腾和竺法兰,把他们请回洛阳。我们都讲,新疆过去是佛教的圣地,佛教在新疆很发达,当时传入到中国实际上经新疆至内地。《西游记》里边,高昌国,女儿国讲的都是新疆。所以在那里遇上了西域的僧人,请回到洛阳以后,因为都是皇帝请来的客人,按照现在来讲是国家行为,就安排他们在鸿胪寺里面住了。现在的僧人住的地方叫寺,女众僧尼住的地方就叫庵,过去的寺跟佛教是没有关系的。

  在秦汉以前寺都是官署的名称,就是我们现在一些政府机关,财政部,法院,检察院都是官署。过去的寺就是官署,大理寺就是行政机关,鸿胪寺就是国宾馆,同时他们又本是外宾,所以就安排在鸿胪寺里住了。住了一年,不能当一个客人老住在这里啊,所以当时就在离鸿胪寺不远的地方,又给迦摄摩腾和竺法兰找了一个地方盖了个精舍,由于请这两个僧人来到洛阳的时候是白马驮经,这个寺的名称叫白马寺,从此以后僧人住的地方就叫寺院了。

  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就在皇帝给他们建的白马寺里翻译了经典,第一部经就叫《四十二章经》。佛教传入中国,完全不是佛教自身的行为,完全是国家行为。正是因为皇帝请进来,所以佛教有一个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它跟国家的关系,跟朝廷的关系非常好,因为是皇帝请进来的,当然拥护国家,对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的尊重。佛教传入中国,它的发展、它的传承,那是一个外来文化跟本土文化,能否站住脚,甚至生根发芽?尽管佛教是皇帝请进来的,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因为当地不了解,不了解这个教是什么,所以尽管《四十二章经》翻译进来了,佛教传入到中国一百多年还是没有很大的成效。尽管外国的文化是皇帝请来,没排他性,但是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到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候又来一个僧人叫安世高,他所翻译的佛经系小乘的经典,就是让我们打坐,坐禅,修行。

  隔了二十年,另外一个高僧也来到了我们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来《般若经》。佛教跟本土文化的结合,乃至互补,乃至有效的传播,大乘《般若经》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四十二章经》的小乘经,在中国没很好地得到传播,是初成根基,大乘般若经典得到翻译以后,很快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间传开了。为什么传播开了?因为“般若”系智慧,是彻底地明了,世出世间的真理。智慧的真理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对这个宇宙一切的真理,认识比较透彻的。“般若”主要是谈缘起性空,正是因为它是缘起的,由各种条件才能凑成一件事物,它的本质没有一个永恒、一成不变的实体,所以叫无自性,即性空。也就是一个“有”和“空”的一个事物的两面,本质是空,现象是有,也是谈“空”和“有”。

  谈“空、有”的话,我们中国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道家讲无为,儒家讲有为。那个时代,连年战争,战争结束国家得到统一。从汉高祖一直到汉武帝,都是用黄道来治国,“无为,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就是让在饱受战争苦难的人们休养生息,但是这个休养生息到了国家恢复了元气之后,都想有所作为,所以这个时候独尊儒术。之后是不断的改朝换代,老百姓又陷入了不安定的日子里。儒家的文化也受到了质疑。这个时候,起了一种复古思潮,希望恢复无为而治,这个时候又形成了玄学。正好这时的“般若”即“空有”的思想,跟玄学的思想有一些相似、相通的地方。公元二世纪的时候,正好佛教一个新的文化、外来的文化,为了解释“空”和“有”,当时佛教为了更好地传播教义,比附着道家玄学的“无”跟“有”,来解释它的“空”跟“有”,就形成了当时的格义。

  主持人:作为外来文化的代表,佛教文化也吸收了我们本土文化,道家文化里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在此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了交融。

  圣辉法师:老百姓当时也不讲先进不先进思想,那时候也没有先进这个词,也很难讲,就是讲适合他的口味,他认为是最好能够传播教义的一种方法,一种形式,一种方便。“有”跟“无”来解释佛教的“空”跟“有”;而玄学通过佛教的“空、有”和中道,使玄学扩大了视野,增加了新的内容。实际上,我们在开创外来文化跟本土文化的一种互补性!这样,佛教也站住脚、扎下根了,玄学也得到了发展,更加丰富了自己的内容,所以两种内外文化就通过这种互补性,在中国结合在了一起。后来佛教发展的全过程中,慢慢的知识分子越来越盛行,势头越来越好,也引起一些道士心理的一些不平衡。

  那个不平衡不是一种敌对的,而是一种善良的,甚至是一种友好的,一种碰撞。什么叫碰撞?这中间产生过一个故事,就是讲老子出关到西方去教化那些胡人,讲释迦牟尼佛,就是老子教化出来的。实际上那是一种善意的,不是一种敌对的,也就是一个谁高谁低,一种碰撞、摩擦吧。都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同他的“和”的内涵,没有排外性,没有敌对性,只有友好,只有接纳,只有互补性,所以佛教才能够在中国扎下根,才能够站住脚,才能够开花,结果。正是因为这样,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的文化结合,最大的成果首先一点推动了中国的译经事业;第二个推动了中国对外友好的交流历史;第三个使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在一种互补和溶解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不谓艰难,追求真理的精神。玄奘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甚至生命都可以放弃。十多年,走沙漠,在印度十七年,取得了真经,最主要的他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名誉。他在印度无遮会上,没人能够超过他,所以取得了很大的名誉。

  那个时候他在印度经过十多年以后,成为了印度最有学问的人。在无遮会上取得了最高的名誉,这个时候他没有留下,他非常的爱国,毅然回到祖国。所以中国的中外友好的文化交流,他是先驱者!而且就是这种文化交流,使中国的本土文化的词汇、艺术、文字、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经过跟本土的融合,不断地吸收本土文化最优秀内容,使原来外来文化跟本土文化互补性结合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也可以讲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大乘根基。大乘就是讲的不为自己,为他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是讲悲智行愿,悲就是慈悲,还要有智慧、有行动、有决心。做好事不容易,一辈子做好事,要坚持到底。所以我们所讲的菩萨精神,大乘的根基,就体现在这个悲智行愿,这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而大乘菩萨主要还是和谐,众生平等,没有高低富贵

  主持人:这也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圣辉法师:所以这三种文化来讲,我们讲道教、儒教源自周易,既要体现跟自然和谐,也要体现跟人际的和谐,那么我们这个佛教讲悲智行愿,讲五戒,最基本的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也跟儒教的仁义之心是一样的,跟道教是一样的。所以理、义、仁、智、信跟五戒都是相通的道理啊。慈悲,都是体现在这个和谐,所以讲不但与天,与自然和谐,与人也和谐,与地也要和谐,天地人都要和谐。当时印度文化也是好几千年,本土文化七八千年,但是通过这样一种结合,外来的文化在中国本土生根开花,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以后,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讲儒释道三教。而这个三教在我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因为他体现在和谐的内容上面。

  主持人:就是中华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和谐上。

  圣辉法师:中庸之道,没有排他性,没有敌对性,是最好的文化。这几天看报纸,习主席一再谈到传统文化,就是号召我们应该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德,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教育。你讲和谐,跟天和谐,跟地和谐,跟人和谐,佛教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是一种道德,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所以讲这个和的内涵跟外来文化结合产生的思想,使我们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得到了体现。

  主持人:其实从刚刚您的谈话中,我们也看出了您眼中的本土文化,您眼中的外来文化,以及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相互包容构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也影响着双方共同的未来。这种关系不免让我想起了元代的一首词,“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也是外来文化在我们本土生根发芽,而本土文化和中华文化有了更加的包容性,和更加的全面,这与外来文化的进入有很强的关系。

  圣辉法师: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本土文化更加丰富了自己的内涵,给外来文化通过跟本土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印度到十三世纪以后,由于波斯的入侵,把印度的佛教在印度本土灭亡了。印度佛教的根系就转到了中国,中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母国。第二母国经过中国又继续向韩国传播,向日本传播,向越南传播,乃至现在传到欧美。所以,如果没有当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跟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作为一种世界宗教,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向世界传播,成为了这个世界宗教,中国是功不可没的。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也非常感谢圣辉大和尚再一次光临我们凯风访谈。从您这里我们再次感到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接纳,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中华文化又借助良好的外来文化融入,更加发扬光大,发扬到世界各地。感谢收看凯风访谈,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精彩无限,尽在凯风,下期再会。

  圣辉法师:再见。

(责任编辑:李小白)
[打印] [关闭]

编者注:

1.本网编译类文章和视频,仅代表作者立场观点。

2.本网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如需二次加工,请与网站联系。

反邪教网站
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机关网站
京ICP备1705335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465号